又是一年就业季。这个夏天,人数创历史新高的近800万大学毕业生,再度让“就业难”成为中国社会的热话题。
舍不得孩子多方应聘处处碰壁,看不上一些薪水低、工作苦的职业,更想不通自己辛苦20多年的付出换不回子女一个稳定的职业。记者发现,很多情况下不只是大学生挑剔职业,家长更挑剔。专家呼吁,引导学生不如引导家长转变就业观念。
舍不得、看不上、想不通
眼看就要毕业,重庆某高校大四学生林辉还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相比林辉,他的妈妈李燕更加惆怅。“我是真担心他太年轻没经验,吃苦不说还被人骗。”李燕说,看着孩子天天往人才市场跑,到处应聘投简历,真心舍不得。
“不是我要求高,是我爸看不上我找的工作!”大学生田佳仁到现在也没有跟任何单位签约,她说半年来自己也找过两份销售的工作,但都是提成制,底薪只有1500元,刚跟家里人一说,就被爸爸否了。“这点钱够你干啥?家里也不差你养活,找不到理想的慢慢找!”
孩子找不上工作,家长们比孩子更着急。李燕说,从小到大都像呵护宝贝一样宠着儿子,给他最好的生活条件,上最好的学校,找最好的辅导老师,培养了20多年,到头来找不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家长们怎么想得通。“我看孩子倒好,临近毕业还不断参加各种同学聚会,我和他爸都愁得睡不着!”
四川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张雪松说,部分“90后”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真的无业可就,而是与思想观念尤其是家庭保护过度有关。她说,“80后”的父母大多为50年代出生人群,这部分父母集体主义强,经历过艰苦环境,强调艰苦奋斗。而“90后”父母多为60年代生人,享受过经济改革的各种红利,生活水平得到跨越式提高,这让“90后”毕业生往往没有生活压力。
“很多学生对我说,爸爸妈妈说了,你留下来吧,我给你买车买房,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先不找。”张雪松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90后”独生子女的家庭保护效应被过分放大,以至于他们在接触社会的时候总在挑剔,吃不了苦,受不得委屈,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的形势。
找工作不只是孩子的事儿
今年过年以来,宋中南夫妇不知道送了多少礼,组织了多少聚会的“场子”,希望在饭桌热闹的气氛中顺水推舟,托人帮自己的儿子找份理想的工作。记者发现,不少大学生找工作已不仅仅是学生个人能力的比较,而俨然成为家长们之间的竞赛。多数家长都认同找工作不只是孩子的事儿,也是父母的责任,帮孩子找到工作也是给自己多年付出培养的一个交代。
“孩子第一份工作找得好,那说明家长有能耐,就算不是在家长的帮助下找到的工作,也表现出家长育子有方。”宋中南说,家长为了自己的面子,都会尽最大力量帮孩子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采访中,多数家长表示,其实每一个家长都知道,不可能管孩子一辈子,替孩子找工作也可能找的不对胃口,孩子不喜欢,但是总比他们四处瞎撞要好,起码有一个保障。
记者发现,帮孩子找工作与家庭条件好坏无关。条件好的家长自然可以动用几十年积攒下来的人脉关系,帮孩子找份好工作,而那些没有关系的家长也是奔前走后,想尽一切办法。那些帮不上孩子的家长往往陷入伤心和自责中,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被网友称为“全天下最苦的家长”。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冀康平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家庭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对“待遇高、体面、舒适”工作的追求是很自然的社会现象。但是社会能够提供的“优质”就业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家长们只能调整就业心态,从孩子自身条件出发选择工作,家长过分的越俎代庖只能加剧社会的不公平,让孩子们产生依赖,即使一时找到相对优质的工作,但由于缺乏竞争力,也难以获得长远发展。
引导学生不如引导家长
相对于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张雪松更强调家庭教育对于形成学生正确择业观的重要性。张雪松说,现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大学生挑剔工作,而是家长挑剔。家长身上抱有严重的职业歧视,有学生家长直接对孩子说:“与其你找一个烂工作让我丢人,还不如我先养着你”。所以,要教育学生,必须先教育家长。她建议通过公益广告、新闻宣传等,在社会上不断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新的就业观。“家长应该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发现孩子的优势,培养孩子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将来找一份实现自己理想的工作,这就是家庭职业教育。”张雪松说。
当2014届学生进入在校最后一个学期时,四川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校长信的方式,给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家长发了一封信,重点在于说服家长摒弃一步到位的旧观念,让孩子先就业再择业。张雪松说,发校长信只是一种尝试,学校非常理解家长的苦衷,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家长只有转变择业观才能帮助孩子选到适合自己、有发展前途的职业。
此外,惠民人事人才网认为引导家长转变观念需要构建良好的社会职业环境。目前,社会缺乏对蓝领劳动的尊重,人为划分职业三六九等传统观念加剧了就业难。张雪松等人建议通过赋予各行业顶尖人物更多社会认可,树立职业标杆来提升对不同职业的社会认可,这样学生和家长选择职业时才能轻松许多。